10块钱的手套卖到80还抢光?盒界引领情感经济“

摘 要

  在人们的意识中,一双可以保暖的手套,大约能卖到10-30元,而我们在市场中,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:一款被当作礼物送出的手套却能卖到80-100元,即便溢价多倍,却依然受到追捧。

在人们的意识中,一双可以保暖的手套,大约能卖到10-30元,而我们在市场中,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:一款被当作礼物送出的手套却能卖到80-100元,即便溢价多倍,却依然受到追捧。

是消费者对一款产品的“市场价”判断失误吗?某回经济论坛上,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分析过这个有趣的现象。究其原因,是送礼者在潜意识中,主动为这双手套赋予了情感。送礼者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通过这一双手套,清晰地传递给受礼者;同时,受礼者在一件礼物中感受到送礼者对自己的情感表达,将部分忽略产品本身的“功能性价值”与“实用性价值”。这种现象,就是近年来持续受到热捧的“情感经济”。

当代人的消费观念为何如此“病态”?

在如今的社会中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都愿意为情感买单,消费者们对精神、情感的需求,早已超过了对物质、实用的需求。很多消费者们不愿花100块买一个非常实用的物品,但却愿意花1000块买一个能表达自己感情的礼物,哪怕这件礼物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,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付款。这种观念是“病态”的吗?

其实,并不是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得病态,而是当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变了。改革开放时期,人们对于物品的消费观念是“我需要”,如今人们对于物品的消费观念变成了“我想要”;消费者们也从原先的物质需求,变成了精神需求;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大众化、实用化,转变为个性化、情感化。

物欲横流的时代,消费行为需要“精神重生”

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中,“实用主义”的产品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。如果企业不能赋予一件物品情感,只是一味地提升质量、实用、功能,终究会被消费者们所遗弃,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缺乏的是情感表达的载体。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未被充分满足,所以从市场经济重塑的角度看,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,消费行为需要“精神重生”。

盒界认为:产品应是“产品+情感”

作为情感经济的实践者,“盒界”认为在如今的礼物消费市场中,产品不再是产品,产品应是“产品+情感”。

当一个产品被赋予独特情感的时候,就会招来此情感相对应的流量人群。盒界经过大数据分析,将整个礼物市场的消费人群,分为不同的情感阶层、情感圈层。例如:“个性圈”、“定制圈”、“创意圈”、“情感圈”等等。

品牌,应懂得制造共同情感想象

盒界针对不同的个体人群,来为产品赋予不同的情感,吸引多个“情感圈”的流量,达到吸收整个礼物市场消费人群的目的。以前的消费者们评判一款产品的好坏,取决于产品的性能;如今的消费者们评判一款产品的好坏,取决于用户是否认可产品,以及对产品的感情。最伟大的品牌是属于那些能够制造共同情感想象的品牌。就像盒界一样,为礼物赋予情感,可以让消费者引起对盒界的情感共鸣,也可以拿走最多的市场利润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